当前位置:首页  /  基层财政

乡镇财力保障工作任重而道远
字体[ ] 日 期:2015-05-23 来 源:财政部网站   作者:【视力保护色:          】

  ——关于晋城市乡级财力保障工作的一些思考  

    山西省晋城市财政局局长 郭治琛  

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,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,明确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,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。两年来,我们紧跟国家、省改革步伐,调整体制、下放财力、公开预算、减政放权,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,去年又出台了《关于调整和完善乡级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》,今年市里安排1000万专项奖补资金,推进该《意见》的贯彻落实。为了掌握实际,最近半个月,我先后到6个县(市、区)不同发展水平的28个乡镇财政所调研,找相关同志座谈、看资料,累计走访了所在地16家相关企业了解印证,同时随机看了几个信用社,到农户查看有关惠农政策落实情况,在此基础上,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,对乡级财力保障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。关于乡级财力保障情况,总的感觉是,有喜有忧,任重道远。

  一、所到乡镇都能较好地“保工资、保运转”,但有许多历史形成的包袱困扰着乡镇干部,有的还很严重,甚至成为当地不稳定因素 

  晋城市东部有欠发达县陵川,西部有资源丰富的沁水县、阳城县,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,财政收支差别较大,2014年陵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.07亿元,沁水县30.4亿元。乡镇财力也跟基础条件一样,资源发达地区相对丰厚,贫乏地区相对紧张,而且差距较大,有的乡镇一年支出几千万,有的乡镇一年支出仅百十万。尽管经济发展不平衡,但总体来讲,县级财政对乡镇编制内人员工资、日常运转都能做到应保尽保,同时,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
  债务是一些乡镇主官的心头之患。前些年煤炭形势好,一些乡镇“家有余粮,遍地打墙”,有的同志头脑发热,发展规划不切实际,追求政绩工程,一些工程建设绿化项目贪大求洋,图好看,甚至向社会集资搞建设,形成了巨额债务,以阳城县为例,走访了5个乡镇,有4个乡镇都存在债务,最多的过亿,最少的也有几千万,现在乡镇没有额外收入,这个沉重的包袱让乡镇主官忧心忡忡。

  同工不同酬影响干部的积极性。乡镇工作人员构成复杂,有公务员、事业人员、企业管理人员,还有临时用工人员。因为身份原因,经费保障渠道不一,有的财政全额负担,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标准;有的是乡镇自筹,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。比如,所有的乡镇都存在临时用工人员,只是多少不一,说是临时用工,其实是长期用工,有的工作在20年以上,已近国家法定退休年龄,这部分人员的工资,以前主要由乡办企业来解决,随着资源整合的推进,加之去年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一系列为企业减负政策的实施,除少数乡镇在企业有股份分红外,大部分存在资金缺口,大家同在一处工作,但收入悬殊,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影响。

  一些民生工程难以为继。调研中几乎所有的乡镇领导都和我说要财政支持,我想这也对路,见了做财政工作的不谈支持谈什么。深入交流以后,我发现了问题所在,越是以前经济发展好的乡镇,现在资金缺口越大,争取资金的愿望越迫切,主要原因是经济形势好的时候,民生工程一味地提标扩面,现在经济形势严峻,很多支出没有着落。比如,高平市马村镇,老百姓乘公交车免费,有现代化的老年公寓,除医保社保由镇里补助外,镇里每年还要给老年人补助,加上临时人员工资、绿化用地补助、对村转移支付等,累计有2000多万元的支出缺口,这种情况不是个例,值得我们慎重对待。

   二、形成问题的原因很多,有的是执行政策有偏差、有的是财政机制失衡造成,还有财政干部队伍不稳定的因素 

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,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在围绕民生做文章,仅两轮“五个全覆盖”以及围绕农林水综合开发等专项转移支付累计就有70多种,有些专项还需要县乡配套。这些资金乡镇基本没有主动权,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确是形成债务的主要原因。比如,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改造,一些乡镇争相攀比,求大求全,超标准超概算搞建设,致使欠下施工方工程款,更有甚者还向群众集资,致使一些乡镇因改建扩建绿化,形成了校舍改造债务、道路建设债务、绿化债务,数额较大,令人担心。

  省以下财政体制各层级财力事权不匹配、财政分配紊乱低效,也是问题形成的原因。目前,乡镇基本上没有收入,预算由县里代编,但目前我们的编制水平和实际要求不相符。各乡镇经济条件、人口、区位千差万别,比如,这次所到的28个乡镇中有的户籍人口不足2000人,有的6万多;有的经济总量超过亿元,有的几百万。人口多、经济发展发达的乡镇,事业支出相对多,县里在编制预算时很难把握,客观上造成了不均衡。

  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不稳定也诱发出许多问题。在沁水县郑庄镇调研时,财政所的同志说,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财政业务,而是包村、防火等,主业成了副业。在阳城县润城镇,财政所3个工作人员,一个是公益性岗位,一个退居二线人员,一个农经站借调人员,3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和前途都很担心,这种现象较为普遍。乡镇面对的矛盾具体而复杂,村民有什么事都要找乡级政府,“集中人力”统一调配是个思路,但是,造成了队伍不稳,工作不精不专,我随机问几个财政所干部,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很多财政改革举措都不知道,比如:PPP模式、购买服务、盘活存量资金,甚至市里下发的关于乡镇财力保障意见的文件都不知道,对乡镇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更无从谈起。

   三、几点想法 

  一是要切实完善财力下移机制。在法理上,财权与事权要统一。“责任无限大、权力无限小”,泽州县川底乡一位领导同志说的话,我记忆深刻,他说的权力主要是财权。但是,现行财政体制中乡镇没有金库,单单从财政角度讲,乡镇仅相当于县政府一个部门,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财权,而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,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,乡镇直接面对农民群众,方方面面,包罗万象,事权财权矛盾可想而知。当然,我国现行有28种税,要把这28种税在五级政府之间划分,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,这是一篇大文章,涉及更大范围的改革。2013年底,根据省里综改要求,我们指导泽州县制定了《泽州县巴公镇扩权强镇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细则》,通过合理划分县级财力,设立镇级金库,全面管理财税收支,真正充实了镇里的财力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。

  二是要强化统筹专项转移支付力度。在陵川县调研时,发现一个问题,一边是退耕还林专项补贴支不出去,一边是乡村道路绿化资金有缺口。其实针对这一问题,市里去年以正式文件明确要求,各县除直接补贴给农民的资金和有特殊用途的资金外,其余涉农资金的使用可打破行业界限、部门分割,统筹安排项目,统筹投放使用。但实际中却执行不好或不好执行,原因很简单,上级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都要求专款专用,而且不断有跟踪检查,对县乡来说,管家太多,莫衷一是,造成了“有的钱花不掉”和“有的事没钱办”。解决好这一问题,还是要给基层以更大的主动权,真正落实好去年以来国务院有关盘活存量资金的相关政策,积极探索在预算编制环节,将各项涉农转移支付统筹使用,由乡级政府进行科学的预算安排,这样既可以把金库里沉睡资金激活,又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。

  三是要崇尚简约有效的行政风格。中国财政思想自古以来就讲究节流,节流是指轻赋薄敛、撙节支出,轻赋薄敛是国家层面的事,撙节支出是乡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事,因为它面对的群体最大,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,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。一方面要降低自身的行政成本,从节约一滴水、一度电、一张纸着手,引导干部养成勤俭办一切事情的良好习惯,更重要是要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。调研中许多乡镇干部反映,村里都通了自来水而且全免费,因为免费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浪费,村里负担不起就找到了镇里,最终还是政府埋单,类似的还有电、煤层气等。其实,乡级政府可制定相关制度规定对此进行约束,不能无原则、无限制搞高福利,政府的责任是民生“兜底”,而不是无限扩张式的满足不切实际的要求。

  四是要致力把服务企业作为工作重点。新一轮改革明确了乡镇政府的功能定位,即促进经济发展、增加农民收入,强化公共服务、着力改善民生,加强社会管理、维护农村稳定,推进基层民主、促进农村和谐。要履行好这些职能,必须有必要的财力作为支撑,财力用之于民,也来自于民,政府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。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,是市场主体,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,各级政府责无旁贷。一方面要积极宣传财税政策,主动为企业服务,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,坚决杜绝到企业瞎指挥、乱摊派,把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作为第一要务。一方面又要和企业明晰界限,不能让企业依赖政府,要让企业学会分析研判市场,遵循市场经济规律,搞好经营管理,在市场搏击中赢得发展生机。企业兴则经济兴,经济兴则财源稳。

  五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。人的作用始终是决定性因素,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乡镇工作人员分类较多,有过去农机站、农经站、农科站等七站八所的人员,也有机构改革后成立的会计服务中心、社会管理中心等综合机构的人员,而且有很多是临时工作人员,即使这样,乡镇的同志都说人手不够。关于人和事,从宏观上讲,确实存在一个矛盾,一边是各项工作都要求有专人专机构。一边是要精简机构,减少开支。要解决好这一问题,就要把提升人的素质作为首要任务,不能干一项工作就要成立一个机构,就要配备人员。我们要变“养人”为“养事”,在切实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基础上,改进工作方法也至为关键。要学会发动群众,真正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,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比如“护林防火”工作,引导村民“全民防火”远胜于组织防火队员满山跑。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,财的效益也就显现出来了。

  郡县治天下安,乡镇稳郡县治,乡镇财力保障事关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,事关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居家过日,其任重,乡镇财力保障又是一个系统工程,受体制机制改革、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,其道远。